【为了最后3.98万人的温暖】抢运通天河――玉树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走笔

发布日期: 2015-10-21 信息来源: 蔡进龙

  本网讯 金秋十月,行走在素有“江河之源”、“中华水塔”美誉之称的玉树,辽阔的草原早已枯黄,时节早已进入霜冻,所到之处秋风萧瑟,荒芜一片,早晚气温都在零摄氏度以下,但公司援建的玉树无电地区通电工程从未停止施工的步伐,在巴塘草原、大格拉山深处、通天河边上,随处可见他们与时间进行赛跑,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的身影,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。

  飞跃塘龙 风临歇格

  10月16日,跟随国网西宁供电公司电力实业总公司施工负责人李立,来到离结古镇约120公里之外的仲大乡歇格村通电施工现场,一探现场实际情况和感受电力援建者的艰辛和艰苦。  

  驱车行驶在进山的路上,通天河宛如一条蓝色的绸带伴随着峡谷绵延伸向大山深处,悄悄地诉说着这里的悠久和古老;汽车行走在蜿蜒崎岖、仅容一辆车通过的道路上,路基旁便是通天河,路与河的落差最高约为100米,崖壁峭立,险峻异常。一路上那些星星点点的村落散布在山岭之间,隐约可变,途径的各个山口都有风马旗和经幡随风飘扬;据了解,很多路都是当地群众长期行走和逐步修缮而来,与山乡土路没有什么大的区别,坡陡弯急,路面坑坑洼洼,一边是悬崖峭壁,一边是通天河,没有任何的防护设备,车辆行驶异常困难, 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车毁人亡。

  “通电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便是道路!”李立的说道,尤其是海拔4200米的塘龙山仿若一道天堑,高耸在山里山外的世界之间,不仅隔开尘世浮华的灯红酒绿,也成了本次运送物资当中最大的拦路虎。

  “办法总比困难多!”为了让当地的农牧民群众用上清洁能源,施工人员不惧艰险,采用二次倒运的办法,先把电杆运送到公路末端,然后再通过人力运送到施工现场。甚至在一些村庄,施工人员一边修路一边运送电杆。

  迎难而上 抢运通天河

  经过2个多小时的颠簸和提心吊胆,终于来到了仲大乡歇格村拉贡大桥附近。一下车,凛冽的寒风扑面而来,冻得人脸上生疼,拉贡大桥横跨在通天河上,桥下面通天河怒吼着沿着峡谷流向远方,高寒缺氧加上狂风呼啸,呼吸愈发变得急促起来。据了解,拉贡大桥也是方圆二三十公里之内,唯一的一座通往河对面歇格村的大桥,此桥全长大约120米,桥面用铁板搭建而成,仅允许载重量为5吨以下的车辆通行。此时,运送电杆成了施工队的第一道难题。  

  “一二三!一二三!”铿锵有力的号子声伴随着通天河滔滔的流水声,打破了村庄的宁静和神秘。施工人员正在紧张的二次倒运水泥杆,四轮拖拉机正在前面“突突突”冒着黑烟,卯足劲拉着后面自制“炮台”似的运送车,在施工人员的精心护送下,把一根根电线杆从拉贡大桥的东侧运到西侧,来来往往,一直在拉贡大桥上重复运送着。

  “大家注意脚下的石头,转弯的时候一定要慢一些!”第七施工队的负责人凌星一边扶着电杆往前走,一边叮嘱施工人员注意安全。他现场介绍道:今天是他们使用四轮拖拉机倒运电杆的第1天,前2天都是采用纯人力拉送,既耗时又费力,自改用拖拉机二次倒运后,进度明显的加快了。自早晨开工以来,已完成11根,每趟平均耗时30分钟,按着目前这个速度,估计3天就完成所有的水泥杆!

  “前几天村民得知是供电公司的人员给他们来通电的,各个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,在村长的带领下,主动帮助我们修路,让我们很感动啊!。”李立指着面前的桥跟道路连接处说道,本来这儿是两个大坑,车辆无法通行,更不用说倒运水泥杆了。现在最大的担忧就是下坡路加上一个90度急转弯,很容易导致水泥杆滚落,同时存在着山上塌方滚石袭击的危险,所以我们一直紧绷着“安全”这根弦。

  据了解,仲大乡歇格村通电工程是本次施工中难度最大、地势最险、交通最不方便的地方,大型机器无法进入施工,所有电线杆都无法直接运送到,只能采用二次倒运,甚至是三次倒运,而且居民居住分散,多为石头山,质地条件复杂,地基只能靠人工开完,立杆难度大。同时线路路径需要跨越通天河6次,最大跨河档距约400米,在没有桥的地方,只能采用三联杆进行跨越,杆塔运至山上只能靠人力进行。

  苦中作乐 坚守阵地

  “墨镜哥,今天沿途有何收获?”“还不错,今天碰到了几只野鹿!”宋玉调侃刚从小苏莽莫地施工现场回来的司机张师傅,由于他开车时喜欢一直带着墨镜,因此被大家亲切的称为“墨镜哥”。  

  自从9月10日开工以后,西宁公司宋玉等40余名员工背井离乡奔赴玉树,长期支援玉树无电地区通电工程的建设,从刚开始的勘察路线,到后面的施工建设,他们事无巨细,每天都起早贪黑,没有周末休息和节假日,一直坚守在各个施工现场,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,确保了整个工程的如期开展。

  “我都不敢给女儿打电话,一打电话就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?”宋玉面对记者的询问说道,在所有援建人员中得知只有他的小孩最小,今年才满2岁。自从来到玉树,他们就开始了长时间的援建工作。在这里工作就是生活,翻高山、越大岭、跨江河、过草地,奔赴在玉树县9个乡镇的施工现场,克服高寒缺氧、失眠、施工环境恶劣等诸多困难与挑战,每天除了奔赴在各个施工现场,检查施工的质量和安全,晚上还要进行工作汇报和总结,制定第二天的工作计划。

  通常每天完成手头上所有工作,外面早已灯火通明了,走在回宾馆的路上,他们想念家、想念父母、想念妻子、想念孩子,在玉树的日子,除了工作,便是这样无穷无尽的思念……

  为有序推进玉树地区无电地区电力建设,援建指挥部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,严格按照“标准化、规范化、专业化”的要求,抓紧施工的黄金期,倒排工期,严控现场安全,确保工程在年底按期竣工投运。截止目前,玉树通电工程共需立杆15764基,已开挖杆坑9770个,立杆9770基,立杆数量占总数的62%。

相关链接